“会”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的意思,引申为聚合、会合由此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的释义是“聚拢、聚合”的意思在天津民间,“会”还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含义。
比如在民间信仰中,一些民间结社组织可以称会,如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天地会”“小刀会”,一些行业组织也可以称会,如“商会”“钱业公会”,一些慈善组织也可以称会,“掩骨会”“抬埋会”“水会”等一些宗教组织为宗教纪念日组织的团体也可以称会,如“观音会”“拜斗会”“玉皇会”,还有“蟠桃会”“城隍会”“娘娘会”等,这些会又可以统称为“迎神赛会”或“香会”。
代的王稚登编写的《吴社编》中,就对迎神赛会作过评述,他认为“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在这类迎神赛会上,以民间歌舞、杂记戏曲表演的组织或在其他场合从事这类表演的组织也称“会”或“花会”,如“高跷会”“法鼓会”“重阁会”“抬阁会”“提灯会”“中幡会”“花鼓会”“秧歌会”等,不一而足。
由于这些“花会”每年都出会踩街,参加民间各种宗教活动或喜庆活动,因此又称为“行会”在娱神庙会上按照一定路线结队进行民间表演,故又称“走会”或“过会”如天津天后宫每年为妈祖娘娘庆生组织的“皇会”就是由几十道各种“行会”组成的综合表演活动。
有法鼓、高跷、中幡、抬阁等“花会”,而这些“花会”经过的线路,就是年年相对稳定的“会道”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扛箱官儿、五虎棍、挎鼓、花钵、高跷、十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随地演唱,观者如堵。
”富察敦崇虽说的是京师,在天津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天津各“花会”的骨干人员并非都是无所事事的“游手”,而是天津各村各保各行业“公会”中热心公益事业、有奉献精神、有各种表演技艺且十分精到的技艺高手如各“水会”中的“武善”,各“公所”的热心人士及民间艺人等。
天津在明清时“行会”极盛,每年“皇会”和“城隍庙会”是最大规模的“行会”活动以“皇会”为例,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娘娘诞辰,进入三月,娘娘宫门前就会发出“黄榜”,宣布“皇会”将邀请的各路“花会”名称自农历三月十六日起,十八、二十、二十二,隔日出会,分“送驾”“接驾”“巡香散福”共四天,这四天,数十道花会尽情表演,看会祈福的善男信女聚集在会道两旁,不时为“花会”的精彩表演高声喝彩,可谓是万人空巷。
二十三是老娘娘寿辰的正日子,戏台要演一天戏给娘娘祝寿,一直闹到午夜每年的元宵、端午、中秋等年节,各“花会”都要出会踩街表演,为的是答谢那些提供资助的左邻右舍和片内的商家同时还可以和邻近的“花会”进行交流。
总之,天津各道“花会”会期频接,会目丰富,民间节日、皇家喜庆、更要出会由于天津明清时期“行会”发达,且极于鼎盛,在民间影响甚广,故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竹枝词》和小调俗曲其中最负盛名、最为精彩的是乾隆时举人杨一昆写的《皇会论》,“ 国泰民安,时移岁转,春光明媚艳阳天。
只听得锣鼓声喧,又见那儿童欢喜、妇女争妍,却原来是皇会重兴第二年……”因为杨一昆采用了近似白话文的文体写作,将“皇会”的人物、风情、行会内容等,刻画得惟妙惟肖,通俗易懂,郎朗上口,因此名噪一时,脍炙人口。
实时热点放送,本文由:梦婴宝贝https://www.zhuoxinwanju.com/提供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