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面一篇文章所说,东南西北4个字刚制造出来的时候,都不是代表的方向而其中最生动形象并且让人哑然失笑的,莫过于今天要讲的“北”了这个字指的是夫妻关系中的一种汉字中有三个字讲到了夫妻关系的形态其中有一个是“从”字,两个人一前一后。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指的是夫唱妇随的那种状态也就是原本特指夫妻的当然很快引申为其他人际关系的跟随
不过后来这个字被弃用了,另外造了一个字来代替:從我们一般把这个字当做繁体的从字到1958年简化汉字的时候,又把从当做從的简化字,历史走了一个循环至于为什么弃用,正规的典籍是没有介绍的冯梦龙在一篇笔记里说,因为“从”事实上表现的是夫妻干那种很污的事情,不符合教化。
但他也没有说这个观点的来历,所以只能用作参考然而另外一个字,即“比”,就实实在在的很污了。《说文解字》解释的是“密也”,指的是夫妻做那种很隐秘的事情。至于很隐秘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就不得而知了。
比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状态当然不管从甲骨文还是篆书,还是今天的楷体,都看不出这两个人是面对面的而“北”,则描绘的是两个人背对背的状态100多年前有个叫陈明真的歌手唱的“只能背对背,无法心连心”那种场景所以这三个字分别描绘的是夫妻间的三种形态:相对、相向和相背。
这体现出来的是夫妻不同的感情状态就算是今天,夫妻之间的感情状态也逃不过这三种
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就很丰富了不过本文都不讲,本文专讲“北”这个字的原始意义,也就是夫妻相背,也很快就弃用了当然具体时间不清楚,应该是有了东南西北的概念之后把这个字直接假借为北方的北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古代的人们坐的时候喜欢面向南方,背向北方。
因此取“背靠背”的含义,引申为北方的北这说法也有道理,而且是有典可查的《山海经》在讲到古老的轩辕部落的时候,说“江山之南栖为吉”,也就是房子修建在山或者河的南面因为房前是路,所以江山之南的房子肯定是向南的,也就是背向北。
总之这个字的意思就完全转过来了,成了方向的专用字了用“四海之内”来概括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的时候,北方的就叫北海北海并不是专指的一个海随着时代不同,北海所指代的对象也不同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北海,指的是贝加尔湖。
《山海经·大荒北经》写到北海的时候,并没有介绍具体是什么位置只写了这里有一个神,“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他人面鸟身,耳朵上穿着两条蛇,脚下踩着两条红蛇他名叫禺强
在另外的内容里,《山海经》给我们介绍,禺强是黄帝的后代也就是说当贝加尔湖被称作北海的时候,是黄帝之后的事情了在黄帝之前的大荒年代,这里并不是北海但是当时的中华民族也能够到达这里,山海经的介绍是:“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解是一个通假字,通“歇”也就是说这里是候鸟落脚的地方时至今日,贝加尔湖依然是候鸟春夏落脚的地方中国古代有种说法,认为大雁最南不会超过衡阳,那么最北就不会超过贝加尔湖而在《五藏山经》里,这准确讲了北海的位置。
从管涔山向北,3000多里到达北海,换算成今天的距离是1700多公里管涔山直到今天还在,名称也还没有改变从今天到管涔山往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左右,正好到达贝加尔湖
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古时候的贝加尔湖比今天大多了这里的“远古时候”,在老严的理解里其实并不远,具体时代指的是夏商时候,距离今天才3000多年而老严理解的远古时候,指的是三皇五帝时期,最早距离今天8500年左右。
夏商时候的贝加尔湖面积很大,可能跟发生在颛顼年间的大洪水有关系大洪水淹没了亚洲北部大片地方,当时的贝加尔湖只是诸多成片的湖泊中的一个大禹治水,足迹并没有到达贝加尔湖,具体范围在玉门关以东、湘江以北所以北亚的大片地方大量的积水是自行稳定下来的。
所以贝加尔湖潦积了大量的海水,当然也包括一些海生动物随着洪水逐渐消失,贝加尔湖和海洋之间的通道也逐渐断绝而贝加尔湖在常年累月的沉淀中,也逐渐恢复成了淡水湖那些海洋生物也逐渐适应了淡水生活环境所以在今天的贝加尔湖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淡水湖里生活着一些海生生物。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重心在西部直到炎黄时期才迁徙到中原事实上还有一种倾向,跟炎黄时期相比,大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重心明显更偏北《山海经》讲到的那些著名的山,比如北极天柜、成都载天等等,都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海水北注焉”,湖泊流出来的水是往北流的。
所以这些地方肯定是在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一带唉,不要吵没有朝天到你#春日生活打卡季#
在这些地方发生的故事,有一些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比如夸父追日,追逐太阳的情节在今天的中国境内,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当然也在今天的中国境内,但是之后要去喝贝加尔湖的水,就走出今天中国的范围了而在成都载天这个地方,夸父被应龙杀了,具体发生的位置应该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女魃在帮助黄帝打赢涿鹿之战之后,上天懒得把她收回去了然而她所经过的地方会造成大旱,所以黄帝只好把她安排在人间稀少的北方我们无法确认这个北方具体是什么位置,但是从当时中华民族的活动重心来看,雁门附近也不算偏远。
所以女魃居住的地方肯定在更北后来又把她的位置再向北迁徙,这就可能到达蒙古了
在雁门以北的地方,还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事实上是少数人种,指的是那些还没有融入中华民族的人类,他们还具有刚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的时候的外形特征比如有个深目部落,顾名思义,眼窝很深,但《山海经》并没有描述他们到底是白皮肤还是黄皮肤。
还有一个犬戎部落根据后来的历史可知,犬戎部落在今天的内蒙古和外蒙古交界的地方《史记》所记载的黄帝和颛顼时期的领土范围,都没有超出今天的中国那时候中华民族的重心已经南移了大洪水发生之后,北方更是一个难以到达的区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后来崛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叫匈奴苏武被匈奴扣押,就让他在贝加尔湖附近牧羊汉朝也有四海之类的概念,但是到底是哪4个海,并没有确指
基本上,在大洪水之后的历史中,中国强盛的时候,势力最远可以到达贝加尔湖,相对较弱的时候,就达不到了中国的北,就像温度计的水银上端,在这大约1000公里的线上游走着,记录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
这是老严讲百字的第46个字:北老严将会不定期输出剩余内容,喜欢的朋友可以喝着水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