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一个消息。说道:邓铁涛国医大师的担忧: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中医掘墓人”!周仲瑛国医大师的担忧:中医将亡于中药!李振华国医大师的担忧:中医将亡于思维!
提起来中医很多人都急的不得了,过去拜访过一些老专家,每一次都是感慨很多,他们辛苦一辈子,到了晚年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怎么一茬不如一茬,不好好学习不说,关键是还有一些人说中医的坏话,做伤害中医的事,这种危机感老中医十分明显。
国医大师李振华的担忧曾经在2010年前后拜访李振华老师,作为国医大师、过去的大学校长,他最喜欢见面就讲象思维,而后就是中医的理论和思维,这方面他强调的意思其实很明白,因为中医药饱含着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讲就是道和术的问题,道就是思维方式就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而术多了,技术很容易被复制或者被继承下来,道就有难度。
我常年关注于中医思维和理论的探索,很明显的发现,现在很多所谓 中医实际上已经在回避中医哲学的思维,这部分没有人愿意讲、也很少有人讲的明白,所以但凡科普中医哲学思维都是一个禁区或者草草了事,不会引导群众去深入理解这个哲学文化,而中医理论不能够理解,将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可能只会存在于一些中医之中,整个社会就剥离了。
整个社会没有中国哲学的思维,那么中医的技术就无处寄存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心的问题
周仲瑛国医大师的担忧从整个中医发展看,当前最主要的恰恰是思维,而不是其他国医大师周仲瑛说中医将亡于中药,这个观点目前十分盛行,因为当前关于中医药的质量问题和市场化的问题已经需要引起中医界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野生资源匮乏,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种植药材质量与野生药材的质量是有根本性区别,更主要的是在药材种子的管控中,能不能保持不变质或者只追求产量而采用其他技术也未可知。
另一方面市场化大发展后隐藏的各种欺诈、投机倒把行为也搅乱了中医药市场,炒药,最终让很多药药材远离群众在当前中药材热的情况下,市场就是双刃剑,有可能一边快速发展,一方面伤了自己——但实事求是讲,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这依旧属于术的范畴,而且中医药在于西方药物沟通中,药材的发生发展已经逐渐同质化,这个原生药材、加工品都已经成为市场化模式,可以通过沟通形成更加有力的规范化的生产模式,这一点是管理的问题,只要严格管理总会管好。
邓铁涛国医大师的担忧最后还是要回到邓铁涛老先生的观点上来: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中医掘墓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一是老中医对中医学院的学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觉得迟早中医药要毁到这部分人手中二是现实中中医药学校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学生中医思维不牢固,不喜欢中医,不会中医的还真不少。
三是继承出了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培养人已经不能够是传统的滋味、模式了从现实中看,当前中医教育确实有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学不好、学不会、不会临床、不会中医诊法技术,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呢?有人说是学生的问题,有人说是社会的问题,那根本的问题出在哪里?其实这个根本的问题就出在师父身上。
这个问题需要深思的就是,一代代的朝前推,一直推到医圣张仲景、甚至黄帝内经时代,但最核心的恰恰是当下当下中医的特征是什么呢?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好事,但是主流是什么呢?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我读书时候全国上下都说中西医结合好,中医会、西医也会,两条腿走路,所以很多专家都宣传中医好,为什么呢?因为从当时的情况看,中医已经有很多老先生开始接触西医学使用西医学,这时候他们需要一种理论支持那就是合并的优势。
但是毕业的时候全国风向就变了,就有人强力的抨击中医西化,觉得中医院西化严重,中医西化不会中医了,这就又形成了一阵风,中西医结合的尴尬了而近年来大家又发现,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不接触现代不行了,这时候结合融合又成了一种声音。
——实际上中医恰恰是在这两种甚至多种氛围中忽左忽右,而真正的道路是什么?纯粹的老中医也不知道因此来看,不能单纯的纠结于中医现状,而应该是未来中医究竟是什么道路?如果老中医认为西医就不该学,现代技术不该学,说出理由;或者认为现代化技术必须学,也说出理由。
这样在该学不该学上形成共识,至于学习多少那是后边设计的问题中医应该允许多种探索模式中医能不能亡,实事求是讲不会这一点中医界要有信心,为什么呢?实际上就恢复到事情的本质——中国人的特点是讲究实用主义的这一点就如同神仙一样,中国人民间往往会多种神仙打架,为什么如此呢?是一种实用。
对中医的选择也是这样,只要对百姓有利,百姓会感受到只要百姓心中有中医,中医就不会灭绝,所以来讲三位国医大师的担忧最核心的担忧就是民心如果老百姓认为中医无效,就是中医灭亡之际如果仔细扒拉,中医界有没有做丧失民心的行为呢?这才是中医界最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