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学有个奇怪的现象,叫一通百通近代有周总理,他的科学知识,军事素养,武术,外语,外交,政治,跳舞,事无大小,他都是顶尖的,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全才一通百通的全才有很多,辜鸿铭算是比较奇特的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没有售票的先例,辜鸿铭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梅兰芳的京剧演出。
听梅兰芳的京剧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却仍然趋之若鹜西方流传一句话形容他: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辜鸿铭反对西方文明,提倡中国传统文明,明确地提出中国文化拯救西方的主张从一个精通9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的人身上来看,他是懂科学,哲学,神学,与玄学的一通百通的人,在中国有很多很多,其中的诸葛亮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他除了懂传统文化,他也懂科学,他发明了很多东西。
辜鸿铭啥都懂,他说评价欧洲的二个伟大的智者——莎士比亚和歌德莎士比亚智慧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有的戏剧中都没有一个本质上完全坏的人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可以看到,像理查德国王这样一个被他臣民想象成恶鬼的驼子,并不是一个花脸的恶棍,他甚至不是一个真正卑鄙的坏人,相反,却是一个有着勇敢的英雄般的灵魂,被其内心强烈而失去控制的报复情绪驱使,以至做出残忍可怕之举,最终为自己带来一个悲惨结局的人。
事实上,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的悲剧,就如同人类的现实生活一样,并非是人性中的恶所造成的悲惨结果;并非是本质上的恶棍的悲剧这种本质上的恶棍也只能存在于那些具龌龊智慧的小人们的想象之中这种悲剧是令人痛惜的悲剧,是善良勇敢的,具有英雄高贵心灵的人们受其内心失控的情绪驱动而造成的令人同情的惨痛,即,他们是被其内心失控的情绪推上了悲剧的道路,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就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如果,我们透过莎士比亚的智慧,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邪恶,不过是由于人的情绪强烈失控发展而成的从伟大的的歌德的思想中也可以看到,即使一个魔鬼也不是由火与硫磺构成的,它甚至不是一个恶鬼,而只是一个否定的灵魂,它不断的否定一切,事实上,它只是一个没有全面完善发展的本性。
歌德在另一个地方又说:“我们所谓人性中的恶,不过是一种不完善的发展,一种畸形或变态——某种道德品质的缺失或不足,而不是什么绝对的恶”他说,基督教的教义关于人类最主要的目标是这样表达的:“人类之根本目的,乃赞美上帝。
”
歌德说:“宗教的虔诚,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即通过最大程度的心宁,实现文明或人类完美之最高境界的手段”辜鸿铭后来总结说:道德教育与宗教一样,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和造就某种性情,精神和心灵的状态,正如所有伟大的宗教体系一样,基督教的本质和力量,并不存在于任何的特定的教条乃至金科玉律之中。
基督教的本质与力量,存在于基督为之生为之死的性情,精神和灵魂状态之中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这种,那种或其他任何特定品德的实践,而是促进和造就某种性情,精神和心灵的状态然而,促进和造就完美性情,精神和心灵状态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将置于世上那些伟大的创教者那样的宗教天才的影响之下,学习和理解他的生活,行为与诫条,乃至于他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即他的性情,精神和心灵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道”——他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存在于《新约》里面的这样一句话:“向我学习,因为我性情温和,内心谦虚,这样你就能发现灵魂的安宁”大道归一:所以《论语》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以上所讲,大概是道德教育与科学,哲学,神学的统一往下走,那么科学,科学哲学,哲学,神学与玄学又怎么统一我在#中庸之道为什么不符合科学精神?#里讲过我认为中庸之道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科学的定义: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分解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科技的前沿是:发明,发现,与探索在这最前沿,人类已知最有用的手段就是对比,我们老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不识金,就怕金比金在发明,发现,与探索中,人们通过不断的对比,来缩小范围与差距。
这不断的对比,其实跟中庸之道的求其中,是一样的科学与科技的前沿,发明,发现与探索,其实也就是一个求中的过程发明,发现与探索,在最开始阶段,无的阶段的时候,纯粹就是兴趣与爱好,以及欣赏,与认识,以及个人的定义。
人类已知的知识,那些安全,好坏,以及美丑,有时候有用都变得有些多余,在这个不断的灵光闪现的时候,只有纯粹的精神科学与科技诞生与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的过程这个时候,最大的本事,就是化简为繁,不断的扩大,进行开枝散叶,尽可能的获得利益最大化。
在后期定型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求中的过程第一步可以表述为,“真,善,美”真,可以理解为真实有用,可以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冗余,比较差的部分善,可以理解为大部分人的刚需,符合大众利益,取最大化的人群美,就是符合自己以及面向人群的最大化审美。
真善美可以同时为中心,也可以分开单独为中心求中的同时,还可以单独以安全为中心,把不利于安全的通通剔除掉安全,实用,适用,通用,真,善,美,有害,等等,可以通通为思考中心这时候的中是变化的我认为中庸就是中而用之,同理,中庸的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中庸之道,符合科学与科技的发明与发现,探索阶段在科学的后期,实际操作与应用中,中庸之道,并不完全符合科学精神,在实际应用中,遵守,才是最重要的心态,不懂,就不能摇摆这个时候的对比,其实也是遵守为中心,为主。
对比,这个时候并没有产生预见性与创造性,只是不停的去对照结果,确认结果真,善,美在这里完成了,科学,科学哲学,哲学,神学的统一最后,还剩下玄学,老子为什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其实是统一了光明与黑暗的,也统一了对与错,美与丑,正义与邪恶,他包含了一切,也覆藏了一切。
这么复杂玄妙的东西,至少有几套体系在运转,第一,是知识理论体系道家与佛家能人辈出,他们都不是排斥科学与道德教育等等等的,他们诗书礼乐兵刑法军事政治样样精通,他们是真正做到了包含一切,覆藏了一切的理论,这里仅仅讲理论,除了理论,到了强身健体,中医养生这一块,他们又是陆地神仙,他们比中医,武术,又要高出一大截来。
他们之所以往人迹罕至的地方钻,因为那里是有需求这种需求是身体上的所以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为什么大隐隐于朝,因为练神返虚了身体上与理论上的双重追求,最后还是归于,真,善,美真,善,美,是一切,最后要走的路。
邪不胜正,邪不胜正,不是因为胜了正,而是邪因为走到最后,实在无路可走,邪归于正,皈依了正。